三亚,不止“青”“绿”!
生态是三亚的优势,绿色是三亚的底色。
近年来,三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标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三亚。
一条条新机制、一项项新制度、一个个新举措……三亚强化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不断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激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近5年来,三亚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01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绘就群众幸福“底色”
傍晚时分,家住南边海路的居民张婷换上运动鞋,来到附近的小洲岛复绿公园慢跑。这里毗邻大海,蔚蓝海景、礁石海岸和绿植融为一体,亮丽的环境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用张婷的话说,三亚空气好、环境美,锻炼身体有了更多的动力。
近日,俯瞰三亚小洲岛复绿公园。王将就 摄
一组数据印证了张婷的说法。2023年,三亚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与2019年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优级天数比例为87.7%,与2019年同比提升5.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与2019年同比下降3微克/立方米,与历史最佳持平。
空气质量稳定向好,得益于持续不断的治理。近年来,三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标本兼治、防治结合的方式,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集中解决大气污染突出问题,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
2021年起,三亚实施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联动机制、三亚市大气污染研判工作机制,在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方面开启了大气污染治理的“三亚模式”。三亚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细处着手,向难处攻坚,守护好蓝天白云。
近年来,三亚树牢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凝心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三亚创新“六水共治+河湖长制”治理模式,成立市、区双组长领导小组,组建八大流域组、八大专班,加快推动“治水”走向“智水”,全方位保障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2023年,三亚市地表水优良率、城镇内河(湖)、水功能区、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入海河流达标率等5个水环境指标均为100%,三亚5个水环境指标已连续三年100%。
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三亚在国内率先制定印发《三亚市净土保卫战实施方案(2022—2024年)》。保障三亚“一住两公”用地安全,建立“一住两公”敏感源地块监管会商机制和用地变更调查评审机制;开展历史遗留陈腐垃圾整治;加强海坡内河水系连通工程所挖垃圾筛分处理,共筛分处理约15万立方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设了三亚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显著提升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
02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提升生态保护实力
家住三亚海棠区藤桥村的庞德仁拧开家中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喷涌而出;保亭三道镇居民韦娟家门口有一片绿意葱茏的人工湿地,她可以带着孙女散步消暑。
把庞德仁与韦娟联系到一起的是赤田水库,他们同是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的受益者。赤田水库地处三亚市海棠区,是该市饮用水水源重地,但水资源量89%来源于保亭县。
近年来,三亚与保亭联合开展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以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为试点,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共同推动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打造“上游护水、下游补偿”“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合作共治、互利共赢”的共治共享格局,形成全省领先的跨区域生态治理“赤田经验”,推动流域生态不断向好,绿色惠民初见成效。
这是三亚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硬实力”的生动实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三亚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形成各方面、各层级共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合力,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
去年8月,三亚启动藤桥河流域保护性开发“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在全省首次把流域治理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融通推进,推动水质持续向好的同时,将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缺乏资金来源渠道、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等问题。
近年来,三亚紧抓“制度建设年”行动契机,不断加强各项制度的修订、完善和提升,形成一批有益探索的“三亚经验”。目前,三亚已颁布实施《三亚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三亚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三亚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等制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保障。
03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实现“绿”“富”共赢局面
三亚湾畔,洁白的沙滩绵延,海面碧波粼粼。岸边游人如织,或拍照留念,或亲子赶海,尽情畅享滨海风光。在游客陈琪看来,三亚湾的魅力藏在清澈湛蓝的海水、干净绵软的沙滩上。
水清滩净的背后,离不开三亚持续开展海湾陆海污染防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作。该市通过入海排放口整治、排查雨污水管网并实施雨污分流、加强船舶污染物监管等方式,统筹推动陆源污染治理,全力呵护这湾碧海。去年,三亚湾入选第二批全国12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近年来,三亚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生态保护带来的变化愈益明显,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做活“两山”转化,让百姓在“两山”转化实践中受益。
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内水草垃圾漂浮,黑色的河水散发难闻的味道,这是大茅河过去的模样;碧水潺潺、草木茂盛,白鹭栖息、鱼翔浅底,这是大茅河如今的样子。变化来自于大茅河(远洋生态村段)应急治理工程的实施,根据“原生态河道为主,人工景观措施为辅”的治理理念,在完善防洪、排涝、灌溉等功能系统的同时,既保护河道内生态的多样性,也防止水土流失。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入选海南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近日,俯瞰三亚大茅河从吉阳区大茅村中穿过。王将就摄
此外,立足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远洋集团和大茅村共同打造的大茅远洋生态村,成为海南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共享农庄,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把目光转向三亚西边的崖州区,在全面梳理崖州区现状特征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该区将以创亮点、创实绩、创效益为导向,在现有“两山”转化成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形成一批有亮点、有创新、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打造三亚崖州“两山”样板。去年,崖州区被生态环境部正式授予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
崖州区梅联社区,原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临海村庄,世代以渔业为生,过去因为缺乏有效引导,这里的海滩边垃圾成堆,养殖场随处可见,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梅联社区积极践行“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思路,启动滨海地带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修复海滩、绿化改造,积极打造具有渔家风情的特色社区。同时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三亚的名片,更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发展动能。未来,三亚锚定全国一流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全面开展美丽三亚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满足市民游客对三亚生态环境的美好需求。
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陈 怡
审核:向顺宇